查看原文
其他

人物 | “问题少年”怼老师:“你们都是虚伪的!”班主任的这些举动改变了他

川教之声 2021-06-23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教育导报1988 Author 关心教育的

川教之声聆听四川教育的声音


“黄老师,我把女儿送回来了,这次又劳您操心了。听了您的建议,我好好陪了她两天,没有骂过她。”


3月14日,穿过大片金黄的油菜地,记者来到江油市双河初级中学,正好碰上黄艳在处理学生问题。初二学生小英来自邻镇,母亲陈女士听说黄艳对待“问题少年”很有一套,上学期特地将小英转过来,请求黄艳的帮助。


“不只是直接教育学生,黄老师经常花时间与我们沟通,让我们发现,原来主要问题不在孩子,而在我们。”陈女士告诉记者。

 

当了15年的班主任,黄艳遭遇过各种各样的“问题少年”,即使被家长“放弃”的孩子,她也从未放弃过。在她眼里,这些“雏鸟”只要来到她的羽翼下,就都是她的孩子。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宝,在她的打磨之下,这些因各种原因堕入泥淖的宝物重新焕发光彩,这是黄艳作为班主任最大的成就感。


没有捂不热的石头


 

“别叫我川川,我不想叫这个名字,因为是他们(父母)起的,他们生下我就把我扔给婆婆、爷爷,那生我干什么?以后谁再敢欺负我,我就跟他拼命,初一时候我小,现在我天天练拳,看谁还敢欺负我?别跟我谈学习,对我没用,没意思。……还有,你们老师都是虚伪的!”

这是黄艳和2014级留守儿童小川的第一次谈话。准确地说,只是小川单方面的怒吼。

 

小川,休学了一段时间后,初二下学期复学来到黄艳班上。因为第一次测试成绩不理想,黄艳把他叫到办公室,想了解下情况,看是因为不适应老师,还是别的原因。结果黄艳还没问出来,小川就吼出了上面一大堆话。

 

当说到父母把他扔给爷爷奶奶时,小川突然变得激动失控,一次次把拳头击向地面。面对这个泪流满面的14岁男孩,黄艳唯有将他轻轻拥在怀中安抚。

 

多年的农村学校班主任工作,让黄艳摸透了留守儿童问题。她细细地分析了小川的言行:焦虑烦躁、厌学、厌世、仇视家庭、父母、老师、不信任任何人,性格孤僻,不爱与人交流,有自闭倾向。

 

面对小川,黄艳先征求小川意见,希望能去家访,但遭到了他的拒绝。“我想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尊重,那就要尊重他的想法。但我提出希望有一天,他能亲自邀请我去。”

 

背着小川,黄艳和他远在温州的父母通了电话,与他们一起分析孩子的问题,希望他们引起重视。因为多年未见,小川与父母已经无话可谈,甚至不愿和他们通话,黄艳就耐心地教他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技巧。每次父母和小川通话后,黄艳还会帮他们进行分析。

 

小川很排斥说教式的谈话。针对小川的情况,黄艳每周都会创造机会和他谈人生、谈理想,坚持“无痕谈话”,润物无声。小川性格孤僻,黄艳就安排他参与“花园班级”建设、野炊活动、开心农场、主题班会,以及各种志愿者活动,让他在班级、学校的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,学会享受青春的美好。

 

和小川深入交谈后,黄艳才知道,他认为老师虚伪的原因是,他以前考了90多分老师没表扬,后来他考了30多分,老师也没批评,所以,他认为老师是可有可无的。

 

我就是要关注他的每一个变化,对他每一个进步都以不同的方式表扬,每一个缺点都善意地批评,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关注和关爱无时无刻都存在。”黄艳说。

 

在小川生病时,黄艳更是像一个妈妈那样关心,陪他看病,督促他吃药。……慢慢地,通过整整一个学期的相处,冷漠的小川在黄艳面前变成了一个温情的阳光男孩。

 

进入初三了,黄艳在班上作学习动员。没想到下课后,小川主动找到她,咨询适合他的学习方法,并请黄艳帮他去江油城里选几本复习资料。

 

“没有捂不热的石头,我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。”说完,黄艳望着窗外阳光下的油菜花,停顿了许久。

 



应对留守儿童问题,

学校应多花心思


“初中阶段的留守孩子因为心智还不成熟,感情比较脆弱,又正好踏入敏感的青春期,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怀,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。从这个个案中,我感到作为农村一线教师,我们更有责任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,但也更要认识到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,是一项长期的、系统的工作。”黄艳说。

 

黄艳认为,除了相关立法和政策关怀,应对留守儿童问题,学校应多花心思。临时监护人受年龄、文化水平等因素影响,很少会对孩子进行心理及学习方面的教育。作为学校德育主力军,班主任责无旁贷,要积极参与到留守孩子的“心理健康干预”中


给孩子一个心灵的家


做了15年班主任,黄艳一直保持一个习惯,每带一个班,都会利用寒暑假去家访。虽然是一所农村学校,但双河初中的好口碑吸引了不少附近乡镇的学生,黄艳的脚步也随之踏遍了周围的乡镇。

 

2007年暑假,黄艳在双河、新兴两个乡镇家访。那天,摩托车师傅头顶烈日,载着黄艳跑了一整天山路。但最后,黄艳准备付车费时,摩托车师傅却说什么也不收:“我们双河口(即双河镇一带)有你这么好的老师,那是娃娃们的福气。虽然我不认识你,可我打心眼里佩服你,租车费就不说了,以后也随叫随到,就当我给这些娃娃服务了。

 

最令黄艳揪心的一次是2008年去雁门镇西坝村吴家山家访。当时她班上有6名雁门山区的孩子,全是留守儿童,冬梅是最远的一个。黄艳一早出发,到下午2点才辗转来到冬梅家。“这哪里像一个家呀?”黄艳看到的是3间破烂的土坯房、几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桌凳,爸爸常年外出务工,家里只剩下智力障碍的母亲和6岁的妹妹,12岁的小冬梅已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。

 

分别时,冬梅两姐妹送黄艳转过了几道山沟,还依依不舍地说:“黄老师,山路难走,让我再送会儿吧。”望着可爱又可怜的孩子,黄艳心里一阵酸楚。从此,只要雁门镇的几个孩子周末留校,黄艳的简陋小居就是他们的家。她教他们包馄饨、煮饺子,在学校附近野炊、游玩,到江油城里逛超市、逛公园,家的温暖让冬梅们的初中生活有了阳光、有了希望。

 

给孩子们一个遮风避雨的家,并不困难;而给孩子们一个心灵的家,却不容易。”黄艳说。

 

有了开始,以后的事就成了惯例,这些年,黄艳家前后经历了许多特殊成员。

 

刚进入初二不久,黄艳发现活泼开朗的小邱变得暴躁易怒,常常和同学大动干戈,跟老师“横眉冷对”,批评和谈话都收效甚微。于是,黄艳利用周末走访了他家,才发现是父母离异给这个孩子带来了太大的打击。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管不了孩子,父亲也外出打工,一走了之。

 

怎么办?“让我来照顾他。”在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后,从初二到初三,这个孩子就在黄艳家里住下了。从最初的不习惯到后来其乐融融,从偷偷溜去上网到主动要求补课,从冷若冰霜到懂得嘘寒问暖,初中毕业后,小邱被特招进了一所优质高中足球专业。

 

小静年幼时,父亲因车祸撒手人寰,多年来,她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。她初中时,迫于生活压力的母亲到外地打工。“无法想象,让一个13岁的女孩独自在家,会是什么样的情形。”黄艳的丈夫郭弘是双河初中政教处主任,夫妻俩一直站在“统一战线”,意见统一,小静又成为了家庭一员。

 

每到周末,加上自己儿子,黄艳就是好几个孩子的妈。

 

每个孩子都是我心里的宝,无论遇到多少困难,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给他们一个心灵的家。”黄艳说。



 


“她是我的学生,

也是你们的孙女”


2012年、2013年,黄艳经历了两次开腹手术。尤其第二次,胆道创伤性梗阻,必须取60公分小肠进行胆肠吻合术,手术位置又在肝脏附近,弄不好会危及生命。手术前一晚,家人和亲友都守护在病床前,担心她过不了第二天的那一关。

 

可就在那晚,黄艳又接到班上小倩父亲的求助电话,说他远在北京打工,小倩暑假独自在家不放心,请她帮忙照顾。“不管第二天我能否下得了手术台,我都不能推脱不管呀。可我老公又要照顾病床上的我,怎么办呢?”无奈中,黄艳只好求助自己父母:“爸、妈,让小倩住你们那儿吧,她是我的学生,也是你们的孙女。”

 

其实,黄艳的父母都是退休教师,当年她走上教师道路,最大的影响就来自父亲。那个暑假几名学生和她自己的儿子,就由她的父母照顾。“作为退休教师,我们理解女儿心里那份责任,也为女儿感到骄傲。”黄艳父亲说。

记者手记

阳春三月,双河初中墙外的油菜花开满山沟,如一条蜿蜒的金色河流,“岸边”断断续续点缀着一丛丛洁白的李花。晚餐后、余晖下,丈夫郭弘陪着黄艳田间散步,稍解疲乏。

 

夫妻二人生活恬淡。名气在外的黄艳数次收到城区学校的邀请,她都婉拒了。“在哪里不是教学生呢,再说这些年农村学校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,你看咱们学校多美。”黄艳说。

 

近些年,农村离异家庭明显增多,黄艳带的上一届学生中,竟有过半孩子来自离异家庭,这一届也有超过1/3的学生父母离异。最近,黄艳发现其中多名学生的状态异常消沉。正是桃李芳菲、新叶萌发的时节,黄艳计划着周末带学生到山间远足、野餐。比起办公室谈话,黄艳觉得这是更好的交流机会。

 

夫妻俩平常都住在学校的教师周转房,这里才真正是他们的家。他们在江油城区有房子,只有半小时车程,父母提出让回城区住。但黄艳表示,住在学校可以将更多时间花在学生身上,“回家不也就是吃饭睡觉嘛,干脆把这一小时节约出来呗。”他们甚至周末也很少回城区的家。

 

工作日没有上下班的概念,周末也和学生度过。工作和生活不用分开吗?黄艳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,因为实际上,她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。或许在她眼中,这本就不成为一个问题。

 

表面上看,是学生占据了黄艳的工作和生活,但本质上,是黄艳主动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教育,教育就是她所追求的生活。







点击图片回顾往期精彩内容

川教之声

公众号

教育导报

公众号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